释迦牟尼佛坐像


明代
16-17世纪
中国
夹纻漆金
诸佛
高 72.5 公分
2017.56

这尊坐佛由底座与造像两部分组成,两者可分离,且制作工艺有别。佛像为夹纻塑像,底座则以木雕漆金的方式制作。夹纻法是中国本地在公元前后发明的造像技法,夹纻塑像又称为干漆像、脱空像、搏换像、脱沙像等。

制作时,先搏制泥模,接着在泥模上蘸贴苎麻布料,再以生漆加以涂凝光饰,最后将泥模除去,脱空而成像。由于夹纻法形塑的自由度高,且坚实轻便,佛教传入后,常使用于佛像的制作,历代的施造以唐代(618-907)最盛,自宋(960-1279)以后逐渐衰落,明代(1368-1644)的夹纻塑像尤为珍稀。

这尊佛像右手作触地印,左手结禅定印,应代表释迦牟尼佛。此佛的脸型方圆,螺发呈小锥状,肉髻低隆,肉髻底部饰髻珠,五官匀称秀丽,肌肤起伏平缓,眉心有白毫,双眼下视,神情宁静端详。佛像双肩宽平,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,露出平坦的胸膛,胸前有卍字符号,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。造像通体髹罩金漆,漆层保存状况良好。台座为仰莲座,莲瓣亦涂绘金漆,座面饰朱漆。每片花瓣薄长,瓣尖微向外敞,层层迭覆,形似盛开的瑞莲,制作精巧。